创新应用!浙江养护“单兵作战”也可实现横穿封道
创新应用!浙江养护“单兵作战”也可实现横穿封道
创新应用!浙江养护“单兵作战”也可实现横穿封道寻找“丢失”的16年(nián)连史
4月上旬(shàngxún),红山河机务站耿指导员上任(shàngrèn)。工作交接时,老指导员交给他一项沉甸甸的任务——继续补充修缮连史。
这项任务始于(yú)4年前。2021年,时任指导员张艳锋带领官兵修建连队荣誉墙时发现,机务站(zhàn)组建于1983年,可是当时留存(liúcún)的连史图文资料只能追溯到1999年。
机务站组建(zǔjiàn)之初的那16年连史,该去哪里寻找?
红山河机务(jīwù)站,地处喀喇昆仑腹地。高原上有句话叫“天不怕(tiānbùpà),地不怕,就怕甜水海到多玛”。红山河机务站,就常年驻守在这一段。
地图上,本无“红山河(shānhé)”这个地名。当年,部队建设机务站时,将这里(zhèlǐ)定名为(wèi)“红山河”。因此,“红山河”并非地名,特指红山河机务站。
红山河机务站组建后,结束了(le)西藏和新疆不通军线电话的历史。雪山之巅,一代代通信兵战天斗地、艰难创业,担负着数百公里边防通信线路管护任务(rènwù),成为祖国西北(xīběi)边陲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。
莽莽喀喇昆仑,高山阻隔,风雪封冻,红山河机务站历经多次改革整编、营房搬迁。直到1994年,机务站才用上(shàng)了太阳能电池,结束(jiéshù)了官兵手摇油机发电的(de)历史。
在恶劣(èliè)的自然环境条件下,机务站没有留下什么(shénme)文献资料,的确是一件憾事。
那晚,张艳锋想起那段空白的连史(liánshǐ),心里暗下决心:“一定要把雪山上的那16年连史,重新找(zhǎo)回来!”
从那时起,张艳锋(zhāngyànfēng)发起了一项“连史寻找计划”。此后,机务站(zhàn)指导员换了几任,但这项工作从未中断——
寻找连史(liánshǐ)的过程并不容易。张艳锋利用休假(xiūjià)下山的机会,翻遍了上级单位留存的史料;继任指导员李金东休假期间更是奔波辗转(zhǎnzhuǎn)千余公里,现地寻访老兵们。
老兵李大鹏(dàpéng)拿出了珍藏的日记本,泛黄的页面上工工整整记录着:我军海拔最高(zuìgāo)的载波机务站在世界屋脊落成。
老军医李利亚寄(jì)来一沓照片,并在背面工整地注记出拍摄时间(shíjiān)、背景事件。
老指导员刘书礼(liúshūlǐ)专门打来电话,一一讲述同批战友的情况和守防(shǒufáng)感悟……
前不久(qiánbùjiǔ),一次偶然的机会,耿指导员与一位(yīwèi)军旅(jūnlǚ)作家取得了联系。这位作家20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多次到红山河机务站采访,并与许多受访官兵保持着联系。
通过作家牵线,耿指导员成功补齐了机务站历任主官名录(mínglù)和(hé)相关连史。
熄灯号响过后,耿指导员常伏案整理连史文献(wénxiàn),将老兵们提供的图文资料(zīliào),按时间轴填入那条“断流”的历史长河——
那年,红山河机务站第三任指导员周世辉换防下山途中,遭遇山体滑坡,险些把命交给雪山;除夕夜,老兵们排着队手摇油机发电,累(lèi)得气喘吁吁(qìchuǎnxūxū);冬季大雪封山,蔬菜送不上来,大家(dàjiā)把扔掉的菜叶子收集(shōují)起来,做成包子馅……
一个个隐于雪山的名字,一个个平凡普通的故事(gùshì),像高原冰川融化的雪水,顺着时间的河床(héchuáng)重新流入“红山河”。
日前,耿指导员为下连不久的(de)新兵们播放了一个视频短片(shìpínduǎnpiàn)。当前辈们鏖战风雪(fēngxuě)、穿行极地的燃情岁月再现于屏幕上,台下那一双双青春的眼眸湿润又坚定。
那一刻(nàyīkè),这群坚守在红山河机务站的通信兵们,找到了追寻的意义:记住来时的初心,记住曾经(céngjīng)的荣光,走得再远都不会(búhuì)迷失方向,走到哪里都充满力量。
“雪山家书”:高原(gāoyuán)通信兵致信前辈
■邵华枫 蒲杰(pújié)鸿 杨胜燕
红山河机务站官兵重温入党誓词。(李荣荣(lǐróngróng) 摄)
入夏,喀喇昆仑冰雪渐渐消融,高原绿意(lǜyì),姗姗来迟。
一个温暖的午后,红(hóng)山河机务站李连长(liánzhǎng)在连队荣誉墙前驻足凝视,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:“给老兵们写封信。”
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(de)今天,红山河(shānhé)已经接通了5G网络。但思来想去,李连长还是决定用这样(zhèyàng)郑重的方式,向老兵表达心中的敬意。
晚点名,李连长将这一(yī)想法提出(tíchū),官兵一致赞同。熄灯号响,大家小心翼翼地取出官兵名录,一一抄录收信地址。那晚(nàwǎn),机务站学习室的灯光,一直亮到深夜。
不久后,中士延陵荣祥下山休假,担负寄信的(de)任务。
一封封(yīfēngfēng)来自雪山的“家书”,跨过(kuàguò)雪山高原,穿越崇山峻岭,将信两头的人紧紧连在一起。
一块高原石(shí)见证无悔青春——
你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荣誉,在我们这一代一定(yídìng)不会丢
寄信时,延陵(yánlíng)荣祥特意给信件备注上“加急”。
延陵荣祥从小(cóngxiǎo)的梦想,是(shì)成为一名建功沙场的特种兵。可是,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会走上喀喇昆仑(kālǎkūnlún),天天守着通信线路。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,他的锐气和耐心渐渐消磨。
那年八一建军节,老兵田春生辗转(zhǎnzhuǎn)数千公里,重回红山河机务站。还是列兵的延陵荣祥搀着他,顺着一条小路走向营区(yíngqū)旁的那片湖水。
盛夏,湛蓝的天空下,湖面泛着粼粼波光,岸边的藏羚羊悠然漫步,绝美的(měide)风景仿佛一幅油画。然而,在老兵(lǎobīng)田春生的眼中,这风景有着不(bù)一样的意义。
“当年,我们一块(yīkuài)一块把冰凿下来、背回去,化成日常用水……”田春生指着湖水说(shuō)。
那时,机务站还没有水井。每(měi)年9月,官兵就到旁边的湖里拉冰化水。凌晨,是风最小的时候。田(tián)春生(chūnshēng)和战友们穿上皮大衣,扛起铁锤、钢钎、背包绳,将巨大的冰块一锤一锤地分成小块。每一锤砸(zá)下,都震得人虎口发麻,隐隐作痛。
在田春生的回忆(huíyì)中,最考验人的是背冰。重达上百斤的冰块需要两个人合力背起,再(zài)咬着牙一步一步往回挪。实在坚持不住,大家就背靠背原地站着休息(xiūxī)一下。
把冰背回机务站,大家(dàjiā)身上的皮大衣已经被冻成了冰铠甲。把大衣放在火炉上烤干后,他们穿好再去背冰,如此循环往复(xúnhuánwǎngfù)。
听着那些陌生但并不遥远的往事,延陵(yánlíng)荣祥的眼睛红红的,闪过一丝(yīsī)羞愧。
回到营区,机务站专门为老兵组织了(le)归队仪式。官兵在营门两侧(liǎngcè)台阶上列队欢迎。
台阶有些高,但(dàn)年迈的田春生推开了延陵荣祥的手,坚持要自己上去。老兵吃力地往上走(wǎngshàngzǒu),一步一步回到阔别几十年的老连队。
到达国旗台下,田春生向着门口“红山河”3个字,敬了一个军礼。此刻,硬冷的山风吹过,他那白了一多半的头发紧紧贴在头上(tóushàng),敬军礼的手臂定格成(chéng)最标准(biāozhǔn)的姿势,久久不舍得放下。
这一幕(yímù),深深(shēnshēn)震撼了延陵荣祥。此刻,老兵那瘦小的身躯,在他眼中是那样高大。
田春生告诉延陵(yánlíng)荣祥,这个军礼除了代表(dàibiǎo)他自己,还代表老兵孙合合。
当年,孙合合曾在红山河连续守防13年,从来没有出现过高原反应。他(tā)业务拔尖,吃苦耐劳,被战友称为(wèi)“为昆仑山而生的兵”。
可是(kěshì),二等功臣孙合合退役离开高原后,健康状况转差,50岁刚过,心脏就(jiù)装上了起搏器。
半个月前,田春生(chūnshēng)和孙合合(héhé)约定,一起再上高原,再去看看老部队。谁知,汽车刚翻过海拔3150米的阿卡孜达坂(dábǎn),孙合合的心脏就隐隐作痛。翻越麻扎达坂时,孙合合脸色发白(fābái)、嘴唇变紫、难以支撑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原路返回。
两人分别(fēnbié)时,孙合合哭着对田春生说:“我多想(xiǎng)在山上继续守下去!”
一代代高原通信兵,在当时极其恶劣的(de)自然环境下,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边关通信线路(tōngxìnxiànlù)。想到这些,延陵荣祥的泪水夺眶而出。
回程前,田(tián)春生将一块高原石送给延陵(yánlíng)荣祥:“它陪我在红山河度过了12年。现在,我把它留给你,和你们一起继续守卫祖国的边关(biānguān)。”
在(zài)老兵身上,延陵荣祥感受(gǎnshòu)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。如今,延陵荣祥已经成为一名中士(zhōngshì)。担任军械员的同时,他还是兼职的水电工、司号员,是“机务站最离不开的人”。
沿着老兵的足迹(zújì),延陵荣祥一步步完成了自我重塑(zhòngsù)。那晚,他在信纸上向老兵报告:“你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荣誉(róngyù),在我们这一代一定不会丢。”
一个(yígè)笔记本辉映生死抉择——
英雄不曾远去,只是化作路标,指引后人(hòurén)前行的方向
一级上士张金海写(xiě)的信,并没有寄出去。
那天,张金海来到海拔5347米的界山(jièshān)达坂巡线。雪山绵延,“昆仑第一杆”在风中岿然屹立。杆下,有一座(yīzuò)石头垒砌成的小小坟茔。
这里,是前辈娄志成牺牲的(de)地方——那年,在此抢修线路的娄志成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雪(bàofēngxuě)吞没(tūnmò)。几天后,狂风拂去积雪,他的身体被冻成一座雪雕,21岁的鲜活生命,永远定格在喀喇昆仑。
风声呜咽,张金海将信轻轻放在坟茔上,用一块(yīkuài)石头压住。“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您,也不敢忘记……”他(tā)轻声说。
在这片雄鹰飞不过的“生命禁区(jìnqū)”,英雄的先辈们用生命在雪野上碾出一条条印痕,转瞬(zhuǎnshùn)又被风雪吹散。
几十年过去,谁还记得这名生命埋入雪山(xuěshān)冻土的年轻战士?
除了娄(lóu)志成的家人(jiārén),还有机务站的巡线兵。这些年,官兵每次巡线至此,或是有老兵回营,都会到这里缅怀他。
英雄不曾远去,只是化作路标,指引后人(hòurén)前行的(de)方向。张金海说(shuō):“每次来到这里,总能感受到守卫祖国边关‘大动脉’的使命和责任。”
那年除夕夜,一场大雪突然袭来,张金海看着窗外瞬间被雪染白,心不自觉(zìjué)地揪了起来。那晚,他迟迟不敢(bùgǎn)入睡。果然,凌晨1点,机房传来告警:“昆仑第一(dìyī)杆”附近线路阻断。
张金海带队迅速前出。深夜,雪花层层(céngcéng)堆叠,没过了车轮胎。抢修车(qiǎngxiūchē)喘着粗气,在雪地上艰难前进,后来干脆(gāncuì)走不动,把他们撂在了半路上。
风雪夜行(yèxíng),意味着未知的风险。抉择面前,张金海一(yī)咬牙,选择和战友继续徒步前进。
跳下车,大雪没过膝盖,猛烈的(de)狂风差点将人掀倒。顺着车灯往前看,能见度不足5米;抢修箱像巨石一般压在肩上,他们(tāmen)每(měi)走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。
一步一喘气,五步一停顿,沿着当年老兵走(zǒu)过的足迹,张金海(zhāngjīnhǎi)带着战友在雪地里走了3个小时。
抵达(dǐdá)故障点时,熔接机已经被冻成“冰疙瘩”,无法正常开机。张金海解开自己的(de)大衣,将熔接机焐(wù)热,开始作业;战友则用大衣围成一圈,为他挡住风雪。接完断点,他们又起身继续寻找下一处故障……
“先辈如果还在,一定会做同样的(de)选择。”常年行走在雪山之上,张金海深知这片土地的危险与残酷。每次(měicì)面对生死抉择、艰难考验(kǎoyàn)时,牺牲的前辈总在不经意间给他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张金海的工具箱里有一个泛黄的笔记本,里面标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号:光缆是什么(shénme)走向,什么地方容易发生阻断,地下(dìxià)接线头(tóu)的位置在哪里……这条巡线路上的每根“毛细血管”都标记得清清楚楚。
这个笔记本,是娄志成烈士当年(dāngnián)的遗物,由一代代老兵接力(jiēlì)传到张金海手上保管。
如今(rújīn),张金海已经在巡线路上走(zǒu)了15年。这些年,他陆陆续续将机务站新立的线杆、新铺的线路补进笔记本中。
现在,张金海的身后有了许多更(gèng)年轻的身影。每到一处,他就打开笔记本,把需要注意的地方(dìfāng)一一告诉新兵们。
那天,机务站组织拜师仪式,张金海将这个泛黄的笔记本交给列兵杜晓瑞。“红(hóng)山河”的精神血脉,以(yǐ)这种特殊的方式一代代传承赓续。
雪后放晴,机务站组织例行巡线。来到海拔5380米的红土(hóngtǔ)达坂,杜晓瑞攀(dùxiǎoruìpān)上线杆。山风乍起,高悬(gāoxuán)空中的那个身影荡起了“秋千”。只见他用结实的双臂紧紧拽住钢绞线,艰难向前滑行,将掉落的光缆重新(chóngxīn)挂好。
任务完成(wánchéng),杜晓瑞和战友们站(zhàn)在达坂上的标牌处合影。那一刻,新一代通信兵挺拔的身影如山峦般屹立。
一张风景照(zhào)定格时代之变——
每一种奋斗都弥足珍贵,每一份付出都值得铭记(míngjì)
5月,是高原风景最好的时候。那天,机务站组织了一场爬(pá)山比赛。李连长气喘吁吁地爬上后山(hòushān),从(cóng)山顶俯瞰。阳光下的红山河机务站与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、美不胜收。
李连长拿出相机将这一幕记录下来,将照片附在(fùzài)信中,向机务站第4任指导员刘书礼(liúshūlǐ)报告:“您看,现在的红山河多美……”
当已过花甲之年(huājiǎzhīnián)的刘书礼郑重拆开(chāikāi)李连长的来信,尘封已久的记忆阀门顿时打开。当年带领官兵建设机务站的场景,在老兵眼前(yǎnqián)一一浮现。
20世纪90年代初,红山河机务站的生活工作(gōngzuò)条件仍很艰苦,宿舍要用炉子取暖(qǔnuǎn)。为了(wèile)防止官兵煤气中毒,刘书礼每天晚上都要逐个房间检查炉子是否封好,才会安心睡觉。
当时,机务站仅有一台(yītái)旧油机(yóujī)支撑通信设备运转。有一次,油机突然冒起一股黑烟,熄火了。
电源,是(shì)通信枢纽的“能源心脏”。为了保证通信及时恢复,刘书礼带着官兵自己维修,最后从(cóng)一台已经报废的机器(jīqì)上拆下部分零件,修好了油机。
看到红山河机务站如今有(yǒu)了现代化的机房,还有了国旗台、制氧站、恒温菜窖……刘书礼的眼眶湿润(shīrùn)了。
这里如今(rújīn)的模样,曾是红山河机务站(zhàn)一代代官兵的梦想。如今,这个梦想在官兵接力奋斗中一步步实现。
不久前,红山河机务站所在(suǒzài)营的助理员张亮,给李连长(liánzhǎng)打来电话,询问某装备运行情况是否正常。
作为红山河(shānhé)机务站的上一任连长(liánzhǎng),张亮对红山河尤为关注。那年,他刚到红山河机务站任连长不久,就赶上某项演训保障任务。检查机房时,他发现,某设备(shèbèi)部件线路老化,不由得心头一紧。
按照(ànzhào)以往经验,这类故障(gùzhàng)通常要更换备件。然而,那段时间正赶上设备周转,没有备件可用。
山高路远,重新买备件,时间根本来不及。怎么办(zěnmebàn)?这个难题像巨石一般,压得(yādé)张亮有些喘不过气。
“当年,前辈们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,都能立足自身维修装备、保障信息畅通。现在,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?”张亮下定决心,闯出一条(yītiáo)路来。他带领几名骨干铆在(mǎozài)机房里,对(duì)着(zhe)说明书研究如何(rúhé)更换配件。后来,他们翻遍了库房,从一台废旧设备上找到一个替代配件。
连续(liánxù)奋战两天两夜之后,设备恢复正常。走出机房,张亮抬起头,机务站墙上“缺氧不缺信仰,山高斗志(dòuzhì)更高”12个红色大字鲜艳(xiānyàn)而明亮。
“艰苦是(shì)客观的(de)(de)条件,但积极的态度、顽强的意志,才是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根本因素。”那一刻,张亮真正懂得了这12个红色大字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。
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长期“交锋(jiāofēng)”中,红山河机务站的官兵将汗水和希望,源源不断地注入这片高原土地(tǔdì)——
建设蔬菜大棚时,他们利用(yòng)巡线的机会,从数百公里(lǐ)外运回肥沃的土壤,再托休假归队(guīduì)的战友带回蔬菜种子,像呵护孩子一般精心照料幼苗。一次,大风“撕”破了大棚。情急之下,他们用被子堵住风口,在寒风里坚持了1个多小时(xiǎoshí)。
光伏电站施工期间,官兵每天咬牙背起上百斤重的太阳能电池板,弓着腰一步一步爬向营房(yíngfáng)的后山坡。快要登顶时,身材瘦小的下士毕志刚突然(tūrán)眼前一黑,一头栽了下去,幸而被战友们及时(jíshí)救起……
前不久,红山河机务(jīwù)站被上级评为“运维尖兵”,耿指导员代表机务站将荣誉牌匾迎回(yínghuí)。在全连(quánlián)官兵见证下,一场“荣誉上墙”活动在红山河机务站郑重举行。
“每一种奋斗都弥足珍贵,每一份付出都值得铭记。”耿指导员说,“时代变了、营区新了、使命(shǐmìng)担子也更重了。过去的(de)故事,是一茬茬官兵奋力书写的;美好的未来,将在我们手中接力(jiēlì)开创。”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(zài)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(huānyíng)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(suǒyǒu)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(xíngwéi)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寻找“丢失”的16年(nián)连史
4月上旬(shàngxún),红山河机务站耿指导员上任(shàngrèn)。工作交接时,老指导员交给他一项沉甸甸的任务——继续补充修缮连史。
这项任务始于(yú)4年前。2021年,时任指导员张艳锋带领官兵修建连队荣誉墙时发现,机务站(zhàn)组建于1983年,可是当时留存(liúcún)的连史图文资料只能追溯到1999年。
机务站组建(zǔjiàn)之初的那16年连史,该去哪里寻找?
红山河机务(jīwù)站,地处喀喇昆仑腹地。高原上有句话叫“天不怕(tiānbùpà),地不怕,就怕甜水海到多玛”。红山河机务站,就常年驻守在这一段。
地图上,本无“红山河(shānhé)”这个地名。当年,部队建设机务站时,将这里(zhèlǐ)定名为(wèi)“红山河”。因此,“红山河”并非地名,特指红山河机务站。
红山河机务站组建后,结束了(le)西藏和新疆不通军线电话的历史。雪山之巅,一代代通信兵战天斗地、艰难创业,担负着数百公里边防通信线路管护任务(rènwù),成为祖国西北(xīběi)边陲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。
莽莽喀喇昆仑,高山阻隔,风雪封冻,红山河机务站历经多次改革整编、营房搬迁。直到1994年,机务站才用上(shàng)了太阳能电池,结束(jiéshù)了官兵手摇油机发电的(de)历史。
在恶劣(èliè)的自然环境条件下,机务站没有留下什么(shénme)文献资料,的确是一件憾事。
那晚,张艳锋想起那段空白的连史(liánshǐ),心里暗下决心:“一定要把雪山上的那16年连史,重新找(zhǎo)回来!”
从那时起,张艳锋(zhāngyànfēng)发起了一项“连史寻找计划”。此后,机务站(zhàn)指导员换了几任,但这项工作从未中断——
寻找连史(liánshǐ)的过程并不容易。张艳锋利用休假(xiūjià)下山的机会,翻遍了上级单位留存的史料;继任指导员李金东休假期间更是奔波辗转(zhǎnzhuǎn)千余公里,现地寻访老兵们。
老兵李大鹏(dàpéng)拿出了珍藏的日记本,泛黄的页面上工工整整记录着:我军海拔最高(zuìgāo)的载波机务站在世界屋脊落成。
老军医李利亚寄(jì)来一沓照片,并在背面工整地注记出拍摄时间(shíjiān)、背景事件。
老指导员刘书礼(liúshūlǐ)专门打来电话,一一讲述同批战友的情况和守防(shǒufáng)感悟……
前不久(qiánbùjiǔ),一次偶然的机会,耿指导员与一位(yīwèi)军旅(jūnlǚ)作家取得了联系。这位作家20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多次到红山河机务站采访,并与许多受访官兵保持着联系。
通过作家牵线,耿指导员成功补齐了机务站历任主官名录(mínglù)和(hé)相关连史。
熄灯号响过后,耿指导员常伏案整理连史文献(wénxiàn),将老兵们提供的图文资料(zīliào),按时间轴填入那条“断流”的历史长河——
那年,红山河机务站第三任指导员周世辉换防下山途中,遭遇山体滑坡,险些把命交给雪山;除夕夜,老兵们排着队手摇油机发电,累(lèi)得气喘吁吁(qìchuǎnxūxū);冬季大雪封山,蔬菜送不上来,大家(dàjiā)把扔掉的菜叶子收集(shōují)起来,做成包子馅……
一个个隐于雪山的名字,一个个平凡普通的故事(gùshì),像高原冰川融化的雪水,顺着时间的河床(héchuáng)重新流入“红山河”。
日前,耿指导员为下连不久的(de)新兵们播放了一个视频短片(shìpínduǎnpiàn)。当前辈们鏖战风雪(fēngxuě)、穿行极地的燃情岁月再现于屏幕上,台下那一双双青春的眼眸湿润又坚定。
那一刻(nàyīkè),这群坚守在红山河机务站的通信兵们,找到了追寻的意义:记住来时的初心,记住曾经(céngjīng)的荣光,走得再远都不会(búhuì)迷失方向,走到哪里都充满力量。
“雪山家书”:高原(gāoyuán)通信兵致信前辈
■邵华枫 蒲杰(pújié)鸿 杨胜燕
红山河机务站官兵重温入党誓词。(李荣荣(lǐróngróng) 摄)
入夏,喀喇昆仑冰雪渐渐消融,高原绿意(lǜyì),姗姗来迟。
一个温暖的午后,红(hóng)山河机务站李连长(liánzhǎng)在连队荣誉墙前驻足凝视,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:“给老兵们写封信。”
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(de)今天,红山河(shānhé)已经接通了5G网络。但思来想去,李连长还是决定用这样(zhèyàng)郑重的方式,向老兵表达心中的敬意。
晚点名,李连长将这一(yī)想法提出(tíchū),官兵一致赞同。熄灯号响,大家小心翼翼地取出官兵名录,一一抄录收信地址。那晚(nàwǎn),机务站学习室的灯光,一直亮到深夜。
不久后,中士延陵荣祥下山休假,担负寄信的(de)任务。
一封封(yīfēngfēng)来自雪山的“家书”,跨过(kuàguò)雪山高原,穿越崇山峻岭,将信两头的人紧紧连在一起。
一块高原石(shí)见证无悔青春——
你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荣誉,在我们这一代一定(yídìng)不会丢
寄信时,延陵(yánlíng)荣祥特意给信件备注上“加急”。
延陵荣祥从小(cóngxiǎo)的梦想,是(shì)成为一名建功沙场的特种兵。可是,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会走上喀喇昆仑(kālǎkūnlún),天天守着通信线路。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,他的锐气和耐心渐渐消磨。
那年八一建军节,老兵田春生辗转(zhǎnzhuǎn)数千公里,重回红山河机务站。还是列兵的延陵荣祥搀着他,顺着一条小路走向营区(yíngqū)旁的那片湖水。
盛夏,湛蓝的天空下,湖面泛着粼粼波光,岸边的藏羚羊悠然漫步,绝美的(měide)风景仿佛一幅油画。然而,在老兵(lǎobīng)田春生的眼中,这风景有着不(bù)一样的意义。
“当年,我们一块(yīkuài)一块把冰凿下来、背回去,化成日常用水……”田春生指着湖水说(shuō)。
那时,机务站还没有水井。每(měi)年9月,官兵就到旁边的湖里拉冰化水。凌晨,是风最小的时候。田(tián)春生(chūnshēng)和战友们穿上皮大衣,扛起铁锤、钢钎、背包绳,将巨大的冰块一锤一锤地分成小块。每一锤砸(zá)下,都震得人虎口发麻,隐隐作痛。
在田春生的回忆(huíyì)中,最考验人的是背冰。重达上百斤的冰块需要两个人合力背起,再(zài)咬着牙一步一步往回挪。实在坚持不住,大家就背靠背原地站着休息(xiūxī)一下。
把冰背回机务站,大家(dàjiā)身上的皮大衣已经被冻成了冰铠甲。把大衣放在火炉上烤干后,他们穿好再去背冰,如此循环往复(xúnhuánwǎngfù)。
听着那些陌生但并不遥远的往事,延陵(yánlíng)荣祥的眼睛红红的,闪过一丝(yīsī)羞愧。
回到营区,机务站专门为老兵组织了(le)归队仪式。官兵在营门两侧(liǎngcè)台阶上列队欢迎。
台阶有些高,但(dàn)年迈的田春生推开了延陵荣祥的手,坚持要自己上去。老兵吃力地往上走(wǎngshàngzǒu),一步一步回到阔别几十年的老连队。
到达国旗台下,田春生向着门口“红山河”3个字,敬了一个军礼。此刻,硬冷的山风吹过,他那白了一多半的头发紧紧贴在头上(tóushàng),敬军礼的手臂定格成(chéng)最标准(biāozhǔn)的姿势,久久不舍得放下。
这一幕(yímù),深深(shēnshēn)震撼了延陵荣祥。此刻,老兵那瘦小的身躯,在他眼中是那样高大。
田春生告诉延陵(yánlíng)荣祥,这个军礼除了代表(dàibiǎo)他自己,还代表老兵孙合合。
当年,孙合合曾在红山河连续守防13年,从来没有出现过高原反应。他(tā)业务拔尖,吃苦耐劳,被战友称为(wèi)“为昆仑山而生的兵”。
可是(kěshì),二等功臣孙合合退役离开高原后,健康状况转差,50岁刚过,心脏就(jiù)装上了起搏器。
半个月前,田春生(chūnshēng)和孙合合(héhé)约定,一起再上高原,再去看看老部队。谁知,汽车刚翻过海拔3150米的阿卡孜达坂(dábǎn),孙合合的心脏就隐隐作痛。翻越麻扎达坂时,孙合合脸色发白(fābái)、嘴唇变紫、难以支撑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原路返回。
两人分别(fēnbié)时,孙合合哭着对田春生说:“我多想(xiǎng)在山上继续守下去!”
一代代高原通信兵,在当时极其恶劣的(de)自然环境下,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边关通信线路(tōngxìnxiànlù)。想到这些,延陵荣祥的泪水夺眶而出。
回程前,田(tián)春生将一块高原石送给延陵(yánlíng)荣祥:“它陪我在红山河度过了12年。现在,我把它留给你,和你们一起继续守卫祖国的边关(biānguān)。”
在(zài)老兵身上,延陵荣祥感受(gǎnshòu)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。如今,延陵荣祥已经成为一名中士(zhōngshì)。担任军械员的同时,他还是兼职的水电工、司号员,是“机务站最离不开的人”。
沿着老兵的足迹(zújì),延陵荣祥一步步完成了自我重塑(zhòngsù)。那晚,他在信纸上向老兵报告:“你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荣誉(róngyù),在我们这一代一定不会丢。”
一个(yígè)笔记本辉映生死抉择——
英雄不曾远去,只是化作路标,指引后人(hòurén)前行的方向
一级上士张金海写(xiě)的信,并没有寄出去。
那天,张金海来到海拔5347米的界山(jièshān)达坂巡线。雪山绵延,“昆仑第一杆”在风中岿然屹立。杆下,有一座(yīzuò)石头垒砌成的小小坟茔。
这里,是前辈娄志成牺牲的(de)地方——那年,在此抢修线路的娄志成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雪(bàofēngxuě)吞没(tūnmò)。几天后,狂风拂去积雪,他的身体被冻成一座雪雕,21岁的鲜活生命,永远定格在喀喇昆仑。
风声呜咽,张金海将信轻轻放在坟茔上,用一块(yīkuài)石头压住。“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您,也不敢忘记……”他(tā)轻声说。
在这片雄鹰飞不过的“生命禁区(jìnqū)”,英雄的先辈们用生命在雪野上碾出一条条印痕,转瞬(zhuǎnshùn)又被风雪吹散。
几十年过去,谁还记得这名生命埋入雪山(xuěshān)冻土的年轻战士?
除了娄(lóu)志成的家人(jiārén),还有机务站的巡线兵。这些年,官兵每次巡线至此,或是有老兵回营,都会到这里缅怀他。
英雄不曾远去,只是化作路标,指引后人(hòurén)前行的(de)方向。张金海说(shuō):“每次来到这里,总能感受到守卫祖国边关‘大动脉’的使命和责任。”
那年除夕夜,一场大雪突然袭来,张金海看着窗外瞬间被雪染白,心不自觉(zìjué)地揪了起来。那晚,他迟迟不敢(bùgǎn)入睡。果然,凌晨1点,机房传来告警:“昆仑第一(dìyī)杆”附近线路阻断。
张金海带队迅速前出。深夜,雪花层层(céngcéng)堆叠,没过了车轮胎。抢修车(qiǎngxiūchē)喘着粗气,在雪地上艰难前进,后来干脆(gāncuì)走不动,把他们撂在了半路上。
风雪夜行(yèxíng),意味着未知的风险。抉择面前,张金海一(yī)咬牙,选择和战友继续徒步前进。
跳下车,大雪没过膝盖,猛烈的(de)狂风差点将人掀倒。顺着车灯往前看,能见度不足5米;抢修箱像巨石一般压在肩上,他们(tāmen)每(měi)走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。
一步一喘气,五步一停顿,沿着当年老兵走(zǒu)过的足迹,张金海(zhāngjīnhǎi)带着战友在雪地里走了3个小时。
抵达(dǐdá)故障点时,熔接机已经被冻成“冰疙瘩”,无法正常开机。张金海解开自己的(de)大衣,将熔接机焐(wù)热,开始作业;战友则用大衣围成一圈,为他挡住风雪。接完断点,他们又起身继续寻找下一处故障……
“先辈如果还在,一定会做同样的(de)选择。”常年行走在雪山之上,张金海深知这片土地的危险与残酷。每次(měicì)面对生死抉择、艰难考验(kǎoyàn)时,牺牲的前辈总在不经意间给他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张金海的工具箱里有一个泛黄的笔记本,里面标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号:光缆是什么(shénme)走向,什么地方容易发生阻断,地下(dìxià)接线头(tóu)的位置在哪里……这条巡线路上的每根“毛细血管”都标记得清清楚楚。
这个笔记本,是娄志成烈士当年(dāngnián)的遗物,由一代代老兵接力(jiēlì)传到张金海手上保管。
如今(rújīn),张金海已经在巡线路上走(zǒu)了15年。这些年,他陆陆续续将机务站新立的线杆、新铺的线路补进笔记本中。
现在,张金海的身后有了许多更(gèng)年轻的身影。每到一处,他就打开笔记本,把需要注意的地方(dìfāng)一一告诉新兵们。
那天,机务站组织拜师仪式,张金海将这个泛黄的笔记本交给列兵杜晓瑞。“红(hóng)山河”的精神血脉,以(yǐ)这种特殊的方式一代代传承赓续。
雪后放晴,机务站组织例行巡线。来到海拔5380米的红土(hóngtǔ)达坂,杜晓瑞攀(dùxiǎoruìpān)上线杆。山风乍起,高悬(gāoxuán)空中的那个身影荡起了“秋千”。只见他用结实的双臂紧紧拽住钢绞线,艰难向前滑行,将掉落的光缆重新(chóngxīn)挂好。
任务完成(wánchéng),杜晓瑞和战友们站(zhàn)在达坂上的标牌处合影。那一刻,新一代通信兵挺拔的身影如山峦般屹立。
一张风景照(zhào)定格时代之变——
每一种奋斗都弥足珍贵,每一份付出都值得铭记(míngjì)
5月,是高原风景最好的时候。那天,机务站组织了一场爬(pá)山比赛。李连长气喘吁吁地爬上后山(hòushān),从(cóng)山顶俯瞰。阳光下的红山河机务站与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、美不胜收。
李连长拿出相机将这一幕记录下来,将照片附在(fùzài)信中,向机务站第4任指导员刘书礼(liúshūlǐ)报告:“您看,现在的红山河多美……”
当已过花甲之年(huājiǎzhīnián)的刘书礼郑重拆开(chāikāi)李连长的来信,尘封已久的记忆阀门顿时打开。当年带领官兵建设机务站的场景,在老兵眼前(yǎnqián)一一浮现。
20世纪90年代初,红山河机务站的生活工作(gōngzuò)条件仍很艰苦,宿舍要用炉子取暖(qǔnuǎn)。为了(wèile)防止官兵煤气中毒,刘书礼每天晚上都要逐个房间检查炉子是否封好,才会安心睡觉。
当时,机务站仅有一台(yītái)旧油机(yóujī)支撑通信设备运转。有一次,油机突然冒起一股黑烟,熄火了。
电源,是(shì)通信枢纽的“能源心脏”。为了保证通信及时恢复,刘书礼带着官兵自己维修,最后从(cóng)一台已经报废的机器(jīqì)上拆下部分零件,修好了油机。
看到红山河机务站如今有(yǒu)了现代化的机房,还有了国旗台、制氧站、恒温菜窖……刘书礼的眼眶湿润(shīrùn)了。
这里如今(rújīn)的模样,曾是红山河机务站(zhàn)一代代官兵的梦想。如今,这个梦想在官兵接力奋斗中一步步实现。
不久前,红山河机务站所在(suǒzài)营的助理员张亮,给李连长(liánzhǎng)打来电话,询问某装备运行情况是否正常。
作为红山河(shānhé)机务站的上一任连长(liánzhǎng),张亮对红山河尤为关注。那年,他刚到红山河机务站任连长不久,就赶上某项演训保障任务。检查机房时,他发现,某设备(shèbèi)部件线路老化,不由得心头一紧。
按照(ànzhào)以往经验,这类故障(gùzhàng)通常要更换备件。然而,那段时间正赶上设备周转,没有备件可用。
山高路远,重新买备件,时间根本来不及。怎么办(zěnmebàn)?这个难题像巨石一般,压得(yādé)张亮有些喘不过气。
“当年,前辈们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,都能立足自身维修装备、保障信息畅通。现在,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?”张亮下定决心,闯出一条(yītiáo)路来。他带领几名骨干铆在(mǎozài)机房里,对(duì)着(zhe)说明书研究如何(rúhé)更换配件。后来,他们翻遍了库房,从一台废旧设备上找到一个替代配件。
连续(liánxù)奋战两天两夜之后,设备恢复正常。走出机房,张亮抬起头,机务站墙上“缺氧不缺信仰,山高斗志(dòuzhì)更高”12个红色大字鲜艳(xiānyàn)而明亮。
“艰苦是(shì)客观的(de)(de)条件,但积极的态度、顽强的意志,才是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根本因素。”那一刻,张亮真正懂得了这12个红色大字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。
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长期“交锋(jiāofēng)”中,红山河机务站的官兵将汗水和希望,源源不断地注入这片高原土地(tǔdì)——
建设蔬菜大棚时,他们利用(yòng)巡线的机会,从数百公里(lǐ)外运回肥沃的土壤,再托休假归队(guīduì)的战友带回蔬菜种子,像呵护孩子一般精心照料幼苗。一次,大风“撕”破了大棚。情急之下,他们用被子堵住风口,在寒风里坚持了1个多小时(xiǎoshí)。
光伏电站施工期间,官兵每天咬牙背起上百斤重的太阳能电池板,弓着腰一步一步爬向营房(yíngfáng)的后山坡。快要登顶时,身材瘦小的下士毕志刚突然(tūrán)眼前一黑,一头栽了下去,幸而被战友们及时(jíshí)救起……
前不久,红山河机务(jīwù)站被上级评为“运维尖兵”,耿指导员代表机务站将荣誉牌匾迎回(yínghuí)。在全连(quánlián)官兵见证下,一场“荣誉上墙”活动在红山河机务站郑重举行。
“每一种奋斗都弥足珍贵,每一份付出都值得铭记。”耿指导员说,“时代变了、营区新了、使命(shǐmìng)担子也更重了。过去的(de)故事,是一茬茬官兵奋力书写的;美好的未来,将在我们手中接力(jiēlì)开创。”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(zài)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(huānyíng)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(suǒyǒu)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(xíngwéi)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